为什么海拔高反而冷呢,不是离太阳更近了吗?
为什么海拔高反而冷呢,不是离太阳更近了吗?
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是因为人类主要生活在地球表层的对流层大气圈内,在本圈内,气温的高低变化与海拔高低呈一定关系,即海拔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要下降约0.6摄氏度。
按照这个道理,海拔越高的地方,气候就越寒冷。
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意思。
例如**的青藏高原地区一个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就是高寒。
扩展资料:
代表气候——高原气候
总体特点:
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
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
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全年无夏。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为什么海拔越高越冷?
因为气压低,空气稀薄。海拔高的地区的大气保温较差,导致热量大量散失2海拔高的地方,云层少,晚上对地面的逆辐射作用弱,温度低由于海拔高,白天吸收地面辐射少,因为,随海拔的升高温度越低,3大气的温度主要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白天,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就少,温度低;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温度低。
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对流层内,海拔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度。通俗地说: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变化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太阳的热量,而是来源于大地上空的空气,大地吸收了太阳的热量,向周围的空气中散发,因此,空气是自下而上逐渐变暖的。所以,山越高,得到大气中的热量越少,自然温度就越低;另外,山越高,空气愈稀薄,保存的热量也越少。因此,我们登上离太阳较近的高山时,感觉到不是太热,而是太冷。
为什么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因为海拔高大气压强低,留住的热量少,所以温度就越低。再加上高海拔空气稀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大部分会散失到宇宙中区,即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导致气温低。
相比之下,在低海拔地区,大气压力较高,空气分子不能足够自由地移动,它们携带很多能量,更频繁地相互碰撞,导致温度较高。
因此,山下比山上热。这种物理定律适用于任何地方,无论是在赤道还是在极地。
影响气温的因素:
1、位置。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一纬度陆地与海洋,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
2、大气。白天多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
3、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温差较小。
为什么海拔高气温反而低啊?
地表(近地面)的气温是来自地面辐射(不是太阳辐射),所以地势较低的地方接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地势越高,地面辐射就不断少了。
海拔高的地区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小,所以接收的太阳辐射强,气温是来自地面的。
比如,南极地区,太阳辐射是很强的,但是气温很低,对吧?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小。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好像书上有个图的,气温是变化并不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上面所说的是地表,近地面的规律。
为什么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说法仅仅适用于对流层大气。在对流层之上的平流层,分布着大量臭氧,能够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因而在平流层中,高度越高,意味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反而越高了。
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包括可见光和紫外光等,对流层大气很少能够直接吸收,因而阳光能够穿过大气照射到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吸收热量后,地面放出的以红外线为主的地面辐射则是长波辐射,能够被大气所吸收。
因此,地面才是大气最主要的热源。海拔高的山地远离地面,不仅接受到的地面辐射少,而且由于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的储热性能也很低,这就导致了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通俗地说:
感受到的温度变化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太阳的热量,而是来源于大地上空的空气,大地吸收了太阳的热量,向周围的空气中散发,因此,空气是自下而上逐渐变暖的。
所以,山越高,得到大气中的热量越少,自然温度就越低;另外,山越高,空气愈稀薄,保存的热量也越少。因此, 我们登上离太阳较近的高山时,感觉到不是太热, 而是太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di365.com/zonghejingxuan/4323.html